十年前,释本焕大师示导:一个人作什么事,只要有慈悲心,有仁爱心不必过多去考虑,一切随缘随分去做,能做多少就多少,千万别因为做不完而不干。
十年后,释本焕大师同样讲慈悲:仁者无惧,慈悲无敌,无私无畏,互敬互爱,团结互助,同体共生。
觉光法师总以“慈悲为怀”开示信众:慈悲心,就是对世间万物博大的同情和关爱。
“佛祖心中留”——在海天佛国普陀山拜访全山大方丈戒忍大和尚。临别时,戒忍大师送至方丈室门外留影。
六祖云:“即心即佛、人人有佛心、人人有佛性、人人可成佛。”在海南三亚南山寺拜见九十岁的潮藉大和尚心诚大师。
10年前的97年,曾有缘与90岁的“佛门泰斗”释本焕大和尚晚膳,向他问偈:何为慈悲?本老说,“慈悲”就是一种爱,但不是俗间儿女情长的爱,是仁慈博爱,仁慈济物,博爱利生。慈悲是佛陀设教的最大心愿,“慈”就是给予一切众生快乐,“悲”就是要拔除一切众生的苦厄。为人当以仁存心,仁爱乃化育之本,长养万物之根。一个人作什么事,只要有慈悲心,有仁爱心就不必过多去考虑,一切随缘随分去做,能做多少就多少,千万别因为做不完而不干。
10年后,在台风“珍珠”正面登陆粤东的那一天早上,我们登上梧桐山,又一次见到了本焕法师。步入方丈室,只见多时未见的本焕长老,精神清爽,身着黄色袈裟,端坐其中,慈眉善目,法相圆满,含笑无语,和蔼可亲。百岁老人,一见面就拉着手问,“近来工作忙吗?”,“比较忙”回答说,老师傅用手中的折扇轻轻敲了敲我的头顶,说:“忙好啊,忙说明事业兴旺。这世界有两个地方不要忙,一个是医院,医院不忙,没有病人,众生免苦痛,少花钱。一个是监狱,监狱不能忙,监狱闲了,没有犯人,众生安宁,太平盛世。”正说着,一个小和尚端着一小碟的木瓜进来,这是老和尚的早餐,本焕长老拿起叉子,刺了一块木瓜笑着往我口里送,那慈祥神态让我想起了儿时的母爱,温暖而亲切。
有同行者请本老开示,老人以清晰而宏亮的声音大声说:“慈悲喜舍”。10年前问偈讲慈悲,10年后同样讲慈悲,本老说:慈、悲、喜、舍,合称四无量心,“慈”是想给人以乐,“悲”是想使人离苦,“喜”是见离苦得乐而喜,“舍”是平等对待一切。佛教主张慈悲,讲无缘大慈,同体大悲,仁者无惧,慈悲无敌,无私无畏,互敬互爱,团结互助,同体共生,万事把握和谐中道,循序渐进,稳步发展,不走极端,水到渠成。这些,不正是为我们指出明智、正确、自然、完满的为人处世之道吗?
德高望重的本焕法师,系南禅临济宗第44代传人,早年潜心苦修,曾跪拜五台、闭关三年,刺血写经,烯臂孝母。今以依稀百岁之身,仍孜孜不倦于“弘法利生、慈悲济世”的佛教事业,不忘扶贫助学,本老恪守众生平等的佛法,待人接物从无高低贵贱之分,每日上山登门拜访的海内外善男信女,络绎不绝,每逢节假日尤甚。每次见面,临别时本老总要送上他早年刺舌指之血书写,由善信翻印的《华严经普贤行愿品》,让人诵念,以弘佛法。
本老倡示“慈悲为怀”,他同样以宽容博大的仁爱之心,来面对世间人事。本老的慈悲,让人释放与坦然,让你能以最自然的方式去接近佛性。2005年11月,有幸在香港参加香海正觉莲社60周年钻禧祈福大会,全世界高僧大德云集,本焕长老也在会上,香港佛教联合会会长觉光法师,向大家讲了一个感人的故事,30多年前,觉光从香港到广州光孝寺,正值用膳时分,时任光孝主持的本焕大师,将手中那碗饭让给了觉光,自己重新动手生火煮饭。当时烧的木柴不干,整个伙房青烟腾腾,呛得70多岁的老和尚眼泪直流,咳嗽不停,但他坚持自己把饭煮熟。本老慈悲之情,令年逾80的觉光法师至今仍难以忘怀。
慈悲,为万善之基、众德之藏,慈悲精神是佛道之根本。
在香港,曾有缘多次偈见觉光法师,他也总以“慈悲为怀”来开示信众,他说,人以慈悲为怀,慈悲是一种内在的力量和真理,慈悲心,就是对世间万物博大的同情和关爱。“不为自己求安乐;但愿众生得离苦”,慈悲不但是佛道的根本,也是智能的妙用。
在觉光上人81岁生日时,向他祝寿,他轻描淡写地说:“出家人对生日、过年、过节都不外如是,过一天少一天,没有甚么生日不生日。”“佛教叫生日为母难日,我们出生的时候,正是母亲最痛苦之时,生命在弹指之间,不少妈妈更在产子时死亡。”所以,老和尚说,生日最大的意义就是警惕,不要忘记父母恩重如山的生养育之恩,要感恩生命,要以宽容博大的慈悲心,面对世间一切人事,无执于“物”,也无执于“我”,以慈悲仁爱之心与世界融为一体。
由本焕、觉光等佛门高僧倡议的首届世界佛教论坛,以“和谐世界,从心开始”为主题,2006年4月在杭州举办。这不单是佛教界的一大盛事,也是中华民族的一大好事。两千多年来,佛教超越种族与国界,东渐西输,南传北播,流布寰宇,蔚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。在中国大陆,目前有佛教信众约1亿人,寺院两万多所,出家僧尼20多万人。如何以佛教济世,用佛理育人,有着特别的意义。前年在五台山,有位高僧对我说,信佛,不单单是在于见佛就叩头跪拜,烧香焚纸,更重要是要领会佛家的生活智能和精神内涵,现在许多善信,往往只知其表而不识其里。在地域广人口众多,素质参差不齐的国度里,如果每个善信每一个人,都能领悟佛教的理义,心里都点亮一盏慈悲的心灯,以慈悲、仁爱的心来创造一个和谐的社会与和平的世界,那功德就无与伦比了。
当今社会,经济腾飞,物质丰富,但不少人却精神空虚,心无以依,社会上急功近利,见利忘义成风,官场贪污腐败,商场制假贩假,医院唯利是图,学术剽盗成群,富商拒绝慈善,下岗失业严重,仇富心理滋长,社会治安恶化,公德意识淡漠,环境污染严重,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紧张,社会问题层出不穷。佛教重视对个人身心行为的约束,强调三世因果,藉以教人“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”,服从道德规范,约束自我行为,勿以恶小而为之,勿以善小而不为。佛教的教义教规,与中国传统世俗伦理相结合融汇,倡导学佛修行,就扩展和深化了世俗伦理的内涵,对于提高和完善个人的道德修养,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具有特殊的意义。
我未是一名虔诚的佛教徒,但对佛教慈悲喜舍的教义和仁慈博爱的生活情操,十分景仰。禅门的般若智能,就是大智与大悲的融合。我们祟仰佛理,不敢奢求要明心见性,顿悟成佛,但作为人,我们应怀有一种慈爱悲悯之心,透过念佛学佛,感悟佛理,以智能规划人生,以慈悲美化生活,以和谐构建社会。
慈悲为怀,乃是为人做事,福国利民之本。
2006.6